謝謝閣下瀏覽小兒科.Parenting 一站式育嬰.懷孕.講座.成長.健康資訊 (本網),你的定期到訪對本網是一種莫大的鼓舞,推動本網繼續努力,為找尋育兒資訊的朋友,搜索和整理更多相關知識庫,以供參考。
本網以個人管理模式運作,純粹基於個人培育孩子需要,在學習育嬰知識過程中,發現資料疏散不齊,家長往往需要花很大力氣,瀏覽多個網站,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0 評論
最近有朋友很擔心其2歲多的男孩子仍未能完整說畢整句句子,懷疑唔知係唔係痴利 (黐脷) 根,希望了解多些相關的資訊,例如什麼是黐脷根,定義及如何識別等。小弟嘗試搜索網頁,找到下述資料,期望有所幫助。
根據Yahoo ! 知識 (連結),"黐利根"醫學上稱之為「舌繫帶縮短症」(tongue tie, ankyloglossia)。 醫治方法是“舌繫帶切開術”,俗稱“剪舌筋”,這是一項快速又安全的手術,在香港很多公立醫院的小兒外科部(Paediatric surgery)甚至私家診所都可以做到。
需簽名承諾按法例棄置
養和醫院護理總監文保蓮表示,本港並無規定不准產婦取回自己的胎盤,但棄置胎盤時,就必須按法例當醫療廢物處理,該院認為胎盤屬產婦所有,故批准產婦簽下聲明,承諾棄置胎盤時會按法例處理,就容許產婦取走胎盤。至於產婦如何使用胎盤,文保蓮表明,這不在醫院的控制範圍,「總之佢話有個人原因要拎返就得」。但她指,該院只收過10個以下相關要求。
方面應教導孩子正確觀念,遇到困難或不懂時,應尋求家長的協助和支援 ; 另一方面亦應妥善保管孩子的入出境身份證明文件,避免孩子自取離境,後悔莫及。
發燒時用被焗一身汗,使到身體無法進行散熱,變得嚴重 發燒是很常見的徵狀,不過原來有很多人對發燒的認識一知半解,甚至存有不少誤解。以下是有關發燒的 4 大疑問及正確答案,希望讀者們藉此加強保健常識,從而有助及早復元。 問 1:發燒的定義是甚麼?在甚麼情況下會發燒? 答:臨床上把正常體溫定為攝氏37 度,然而每個人的體溫有異,有些人可能先天體溫較高,有些則較低。在沒有疾病的日子,間中也要量度體溫,有助了解個人的恒常體溫,以致有需要時進行探熱,才可更確定體溫是否異於平常。除了探熱得知體溫外,發燒通常伴隨疲倦、周身骨痛的徵狀。 家庭醫生歐陽英傑表示,發燒猶如身體在響警鐘,即反映了體內可能有潛在的毛病。「當身體受病毒及細菌感染、有癌細胞生長或出現炎症;患上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等免疫系統疾病,負責控制體溫的下丘腦就會發放訊號,加促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從而對抗病魔。在大部分情況下,病情的輕重與發燒的嚴重性成正比,即是病情愈嚴重,愈可能發高燒。」由此可見,一旦發燒,退燒並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需要我們注意健康,盡快找出引起發燒的成因。 問 2:利用哪個部位進行探熱最適當?
我的寶寶是否需要接種母嬰健康院提供以外的疫苗呢?
除了「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所建議的疫苗外,個別的私家醫生可能會為兒童接種其他疫苗,例如流行性感冒、水痘、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甲型肝炎、日本腦炎及輪狀病毒疫苗等。
而大多數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的人士,都不會有嚴重反應。上述的反應並不常見,而且痊癒後通常都沒有長遠的不良影響,家長無須過分擔心
切勿在接種的部位塗上任何藥物、藥水或藥膏。無須貼上膠布或包紮,並應避免緊身衣物。若情況嚴重或持續,家長可帶嬰兒前往母嬰健康院檢查。
若肛探溫度在攝氏38度或華氏100.4度以上,可考慮跟從醫生處方讓嬰兒服用退燒藥。由於服用過量退燒藥會對身體有害,所以服用次數、分量和服用的方法都必須依從醫生指示。通常嬰兒發燒時才需要服用退燒藥,而每次服用必須相隔4至6小時。
倘若孩子已上幼稚園,除了觀察他在家中的表現外,你亦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果試過了上面的方法一段時間後情況並無改善,老師也察覺孩子未能遵守規則,或者出現好動、經常坐不定、四處跑動、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易衝動或時常騷擾別人,你便應找醫護人員查詢,有需要時安排評估。
無論在事前練習還是真的送他上學時,你一定要說明你在什麼時候會回來。比如說:「你玩過單車後,媽媽就會回來。」你一定要遵守諾言,依時返回接他。你也可以留下你的物品,如圍巾或者相片,吩咐他代你看管到你回來,這樣才能夠建立小朋友對你返回的信心。
至於親熱鏡頭,我們可以對他解釋那對男女,擁抱和親嘴是表示愛意的表現。可是要很親密和很信任的人才可以擁抱和親嘴,好像是爸爸和媽媽。如果別人不喜歡和不同意,都不應對人這樣做。
有時小朋友在緊張、不安或者納悶時,都會不自覺地摸自己身體,讓自己覺得舒服些。這些並不代表孩子有「性需要」,但家長要留意一下她是否情緒不安,需要時安慰她,譬如擁抱著她,問她是否因為某些事而感到不安,以及嘗試幫助她解決憂慮,讓她心情可以放鬆。千萬不要用打和罵去阻嚇她。平日多些與小朋友溝通,讓她覺得有你疼惜她就能夠滿足了,而不需要依賴刺激自己身體來得到滿足。
如果不是因為情緒問題,很可能小朋友只是有不良的睡眠習慣。如果在嬰兒期沒有幫他建立自己睡的好習慣,那就有可能形成現在的依賴。要改變這個習慣,就要跟小朋友建立睡前常規,比方每晚定時刷牙洗臉上廁所,接著叫他留在床上,跟他做一些靜態的親子活動,比方講十五分鐘的故事,然後就可以跟他道晚安;你可以留下一盞小夜燈或關上燈,然後離開,等他睏了自己在床上慢慢睡。之前可以跟小朋友協議,亦可以加上一個行為獎勵表來加強他的動力,譬如每晚可以自己睡就有一個貼紙,有三個貼紙後就以一個他喜愛的活動作獎勵。
實際如何做呢?
對於一些輕微又無傷害性的行為,例如:哭罵、輕打自己、把物件掃在地上等,我們可以用「刻意忽視法」,即完全不理會他,不要對他做任何反應,包括看著他、跟他說話和抹眼淚等,直到他一停下來,便立即分散他的注意到別的有趣事物上,並稱讚他的好行為如:「你真係安靜喇!」「自己把玩具拎出嚟,真係叻!」記住,初實行這方法時,孩子因為要吸引你注意,必會因你不理睬他而變本加厲。但若你堅持下去,他最終都會學懂發脾氣是不會得到你回應而逐漸減少做出這些行為的。
- 若孩子友善地與人玩耍,便稱讚他。
- 若孩子玩耍時打人,即時阻止他:「停手!」提醒他要守規則。 如果孩子未能停止應該怎樣處理?
亦要趁他對一件事物有興趣時和他講多些相關的詞彙。說故事是一個好好的親子活動,你可以和孩子一邊看圖書,一邊說故事,間歇地停下來問他問題或叫他接下去,都可以幫助他的語言發展。別忘記跟他談天時保持輕鬆自然的氣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