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閣下瀏覽小兒科.Parenting 一站式育嬰.懷孕.講座.成長.健康資訊 (本網),你的定期到訪對本網是一種莫大的鼓舞,推動本網繼續努力,為找尋育兒資訊的朋友,搜索和整理更多相關知識庫,以供參考。
本網以個人管理模式運作,純粹基於個人培育孩子需要,在學習育嬰知識過程中,發現資料疏散不齊,家長往往需要花很大力氣,瀏覽多個網站,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0 評論
蘋果日報 2014年12月11日 93%父母裝錯BB座椅 (連結) :
車主父母會為新生嬰兒購置汽車座椅,但美國有研究發現,十個有九個父母不懂將嬰兒汽車座椅正確安裝在車內。 俄勒岡衞生科技大學專家進行測試,要求267個剛有嬰兒出生的家庭,出院前示範將嬰兒汽車座椅安裝在車內,再由技術員檢查。結果發現,有93%家庭的安裝方法出現嚴重錯誤,沒有將座椅扣穩在車上,或沒有妥善將嬰兒扣在座椅上,會增加他們受傷風險。專家建議父母在嬰兒出生前,要練習安裝座椅,減少潛在風險。 【晴報專訊】(連結) 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過近日網傳一本幼稚園親子讀物,以圖文細膩描述男女交歡過程,引起不少家長譁然,有港媽更揶揄相關內容猶如兒童風月版!幼兒及性教育學者直指,內容過分露骨,幼童不會明白,認為是無必要。
日前有家長在fb帖文,指三歲兒子就讀的幼稚園,其中一本親子讀物《我是怎麼來的?》描述男女性交,提及「爸爸的陰莖因而挺起來……陰莖能滑進女的陰道」等,被家長批評過分露骨。書中圖文在網上瘋傳,發帖的家長坦言:「我個仔三歲咋……寫到好似成人小說咁!」另有家長形容猶如風月版。
麻痹的確切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確,大部分可能是由病毒所引起,或常常因為吹到冷風或是感冒而突然發生。中醫學認為,痹症的成因乃為「風寒濕」或「風濕熱」集之而為痹;總結而言,成因皆離不開「風」。求診者中曾見一位約五歲小朋友在感冒初癒後進行跑步鍛煉,由於其抵抗力尚未完全恢復,結果因防禦力不足而被風邪侵襲,在第二天睡醒時明顯地出現嘴部側歪的情況。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位外國媽咪,分享她如何令家中大小三個孩子,開口分享在校的喜怒哀樂。秘訣原來很簡單,就是不要再問:「今天返學開心嗎?」而是透過一些較具體,又或能引起他們興趣的話題去打開話盒子。把外國媽咪的經驗本地化,試試以下的問題,能否令閣下家中那位開金口。
其實兒女不會無端發病,健健康康也不是過年祝福一句便成,頻密發小病或許就是孩子身體求救訊號,小朋友代謝率高,能夠保持循環流暢就百病不侵,扉爸發現暑假期間,扉仔每周參加不同球類活動,起初以為會曬病、熱病,豈知跑來跑去換來的不只是黝黑皮膚,還有身體出奇地健康。答案原來很簡單,但比補習面試班昂貴,就是家長願意花時間跟孩子每天下街跑跑,很難,你願意嗎?
有11歲男童,家長發現有鼻鼾,睡眠質素差,兼體重上升,在學校頑皮,上課不集中,最初以為是行為問題,求診發現原來是鼻敏感控制差,導致鼻腔內的增殖體增大;因睡得差令胃口上升,男童越來越肥。
研究人員為參與研究的兒童進行腦掃描,分析他們腦部內水散播到各部位的情況,若散播的水量少,顯示大腦白質內有更多纖維組,及處於最佳狀態。研究人員排除參加者的社會背景、智商及學習能力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後,發現經常運動鍛煉身體的兒童,大腦白質內的纖維組較多。
近年選擇向初生骨肉餵哺母乳的媽媽數目大增,網上有關討論區也愈來愈多,早前便有媽媽網民透露,坊間原來有一位外號「奶神」、專治奶水不足的高人,隨即引發熱烈討論,但大部分只是人云亦云,並非親身體驗。
(連結) 中醫認為疣為常見病毒性贅生物,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所致的傳染性外科疾病。 「疣」分類有很多種,中醫將不同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而給予病名上的分別:如手背、手指、頭皮等叫「疣目」;發於面部、頸項等叫「扁瘊」;足部叫「跖疣」等。而「疣目」(俗稱「飯錐」)於兒童多見,成因常見皮膚破損受到感染的尋常疣,治療與預防並不困難。 疣為常見病毒性贅生物,而俗稱「飯錐」的「疣目」於兒童多見,成因常見皮膚破損。 成因 : 疣的發生多與肝、肺、脾三個臟腑有關,病機大多是「風、熱、毒」邪引起,外傷、搔抓、摩擦是主要誘發因素。 【晴報專訊】(連結) 德州滅門慘案中倖存的少女卡茜迪上周五痊癒出院,她的6位家人卻已離逝。追悼會上,年僅15歲的她面對如此悲劇抹掉眼淚,堅強道出一句:「哪怕在最黑暗的日子,只要有人記得燃亮一盞燈,我們仍能找到快樂。」 原是快樂的一家七口,一夜之間只剩下卡茜迪一個。追悼會的400多人中有親朋戚友,也有素未謀面的人,卡茜迪致辭時,全場都歡呼鼓勵她。致辭中沒帶半點負面情緒,「我已差不多康復,我相信父母和4個弟妹正在一個更美滿的地方生活,我會堅強,我深信終有一天會與家人重聚。」她輕輕拭淚,引用《哈利波特》對白勉勵,「最黑暗的日子裏只要有人記得燃亮一盞燈,我們仍能找到快樂。」 扮死避一劫 偷偷報案 會上卡茜迪外祖父讚揚她英勇,親人被槍殺時假裝死亡,才能偷偷報案。追悼會完結時,在場的人都寄意祝福,輕輕的把600個氣球放到空中,編織成彩虹畫布。 現年39歲的98年港姐季軍吳文忻(現名吳忻熹),今日(12號)剖腹誕下6.2磅囡囡,母女平安。 文忻產前偏好用Scarlet或Zeason給囡囡作英文名,當麻醉藥過後,她急不及待請姑娘把B女帶進病房,並把囡囡擁入懷中呵護,酣睡中的B女不停張開口,非常可愛。剛出生的囡囡仍臉紅紅,但輪廓猶如媽咪倒模。 吳文忻大前年與「南丫島王子」陳劍陵結婚,由於老公是圈外人,非常低調,吳文忻擺酒時都沒邀請太多藝人出席,兩人結婚3年,愛情結晶品終於出世,文忻選擇剖腹生產,2時半未進產房時,還在病床拍照留念,她當時透過短訊說:「心情有啲緊張。」 同時又把照片放上facebook留言:「等待做手術,現在心情是肚餓覆蓋了緊張,事關6個鐘頭前禁食禁飲!好肚餓呀!幾時先食得嘢呀?」 大約兩小時後,老公陪文忻入產房,她順利誕下愛女,稍事休息即報喜:「醫生話BB未出晒嚟,就急不及待睜開眼睛,佢好多頭髮。」 看到囡囡精靈健康,文忻感到安慰,從母女合照,發覺囡囡跟媽咪餅印一樣,尤其臉型和嘴唇,而剛生完的文忻都精神奕奕。 小孩子問:「說謊是不是一種不對的行為呢?」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會馬上答:「當然不對!」 但如果小孩子再問:「那麼你們有沒有向我說過謊話呢?」可能,再能言善辯的父母,都會答不上口來。因為,根據調查顯示,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曾經以謊話來令孩子更快和更容易就範。 去年美國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曾經以美國和中國的父母為研究對象。數據指出美國父母中,有84%都承認曾經向孩子說過謊話,而中國父母的比例,更高達98%,幾乎是全部人。 在芸芸謊話中,最多人說過的謊話就是當孩子在街上哭鬧,要父母買一些甚麼時,父母就會義正辭嚴地說:「你再鬧下去,我就會掉下你不管,自己回家去。」 實際上,又有幾多個父母會真的不顧而去呢? 其他父母常用的謊話有: 生仔好?還是生女好?這個問題,可能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會認真地考慮過。有人支持生仔好,因為他們認為外嫁的女,有如潑出的水;也有人支持生女好,因為很多兒子娶了太太後,眼中就只有枕邊人了。 誰還有空顧父母?反為女兒出嫁後,還會經常回來探望外家云云。不過,這篇文章想討論的,不是生仔較多回報,還是生女較多回報。這文章想帶出的,只是在照顧、溝通以至管教方面,哪一個性別較為容易呢? 外國一個調查指出,在受訪的父母中,有44%認為男孩較容易帶,只有16%認為女孩較容易帶。另外,有16%認為兩性均不容易,而有12%的父母,就認為要管教無論男孩或女孩,均沒有甚麼困難。 為甚麼有那麼多父母,會認為兒子較女兒容易教呢?可能,一位心理專家的分析,就可以解釋到其中原因吧。 專家認為,男孩子的思想較簡單,也來得較直接,他的說法就是:「男孩生來只懂得三種情緒:快樂、傷心、瘋狂。他們的基本需要也只有三種:吃、拉和跑。如果你能滿足他們這三種需要,他們就會很滿足了。」 為人父母的,有誰人沒懲罰過孩子? 無論父母採用甚麼處罰方式,但說到底,這些行動背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將惡習戒掉,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 以前,體罰是很普遍的做法。 沒有幾個孩子,未試過被父母用藤條打的滋味,記憶所及,好像有些藤條還是一開二,痛楚的感覺也自然是雙倍,有時,就算父母不是真的想打我,但在疾言厲色地責備之時,手裏也會揮舞着那條粗粗的藤條,在空中發出「颯颯」的聲音,很有懾人威勢。 近年,大家都傾向不用體罰這方式,藤條或鷄毛掃,已經不再是家中必備的教子工具了。 很多親子專家亦一再強調,體罰,不單止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還可能令某些孩子,學習了用暴力去對待比他弱小的人。而且,過度頻密地使用體罰,還有可能影響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性,和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成年人,總會有一兩個小秘密,藏在心底,而小朋友也不例外。以下,就是外國一個親子網站,訪問了很多家長後,所列出的其中一些。 1.我那八歲的兒子,偷偷寫了很多情信,給班上一個女同學,但又沒勇氣交給對方。我經常會在垃圾桶裏,找到這些情信,而我通常會詐作看不見。 2.我女兒有個小夾萬,藏了她自己的一些小飾物和零錢,她以為我們不知道這夾萬的開啟密碼,但其實我們各人都知道,只是不想她擔心,大家都扮作不知而已。 3.我三歲的兒子,經常會躲在門後一個角落。以為沒有人會看見他。其實,那是一道半玻璃的門,他躲在門後,人人都可看見他。 4.聖誕節的時候,孩子最渴望來臨的一刻,就是收禮物了。我有一次聽到我女兒和同學說:「這世界根本沒有聖誕老人,但我不會這樣對媽媽說,因為我怕她從此會不送聖誕禮物給我。」 「貧血」的成因很多,但如同時發現紅血球體積上升(Macrocytosis),便需留意是否患上「骨髓增生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或「巨母細胞貧血症」(Megaloblastic anaemia),後者的病因主要是體內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 不少食物含大量葉酸,包括新鮮蔬果、穀類植物、果仁和肉類等;但必須留意,高溫煮食會令食物中的葉酸分解,使其葉酸含量大幅減少。 不少老人缺乏照顧,少吃新鮮食物,「酒徒」很多時候會多飲少吃,他們皆容易缺少葉酸。加上酒精妨礙葉酸在腸道吸收,可使問題進一步惡化。 懷孕婦女亦要特別留心,胎兒需要大量葉酸,需求較平時增加一倍,所以孕婦屬葉酸缺乏的高危一族。哺乳時期,幼兒仍需大量葉酸,母親仍要小心。 各式「血溶症」患者,體內紅血球壽命大幅縮短,骨髓需要製造大量新鮮的紅血球,補充不足,從而迅速消耗體內的葉酸,容易形成葉酸不足的情況。 【記者彭美芳報道】新高中文憑試放榜在即,屯門基層學生為爭取入大學機會,在中學時全力備戰,無懼輸在起跑線上。有來港四年的新移民女生為了更好的將來,一面補習一面學跳街舞,由內到外增值自己,又以曾參加二次大戰隨軍護士的太婆為目標,立志加入白衣天使行列。有少數族裔女生則夢想成為空姐,一飛衝天。 巴裔少女盼衝上雲霄 屯門廠商會蔡章閣中學近年取錄不少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生。18歲的陳麗雲,四年前隨母親由深圳來港,和港人父親團聚。她曾在粉嶺一間中學讀中二及中三,不過由於學習氣氛差,中四時她轉校至廠商會蔡章閣中學。升中五前的暑假,她由家人口中得知,近百歲的太婆曾在二戰期間做隨軍護士,自此封太婆為偶像,並立志要做護士。返港後,中五至中六的一年半時間,她每天到補習社溫習,期望文憑試取得最少三科四級以上成績。 【本報訊】努力抗癌的三歲男童吳秀一昨日心情轉好,不時展露可愛笑容,還在家中玩結他自娛。其父親感謝《蘋果》讀者連日來的慷慨捐款,並表示由於金額已經足夠支付秀一醫療費,呼籲讀者暫毋須再捐助。 吳父又稱,近日有機構提出為其居所提供按揭,並免息一年,讓他們毋須賣樓,但他暫不考慮。吳父從朋友口中得知,求助的美國一間醫院,非國民一晚留院費高達1萬美元,即7.8萬港元,因此他們仍會按計劃賣樓套現,以備不時之需。 日前突冒汗不適 另外,秀一由醫院返家休息後,曾在本月9日晚上突然身體不適,滿頭大汗,持續約半小時,吳父一度準備把他送院,幸好其後這些症狀慢慢消失,家人才放心,但這次經驗促使他們一家購置量度心跳和血壓等儀器,以便隨時掌握秀一的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