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的誕生,會對原本飼養寵物的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人類對於不了解的事物總是感到特別恐慌,再加上坊間許多寵物對寶寶不利的傳言,於是,在寶寶出生後,很多人跳過一切面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直接選擇把寵物送走。其實,只要你願意進一步了解真相,這些你所擔心的問題都不見得會發生,寵物對寶寶來說,甚至還有許多好處呢! 寶寶和寵物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可能會發生哪些問題呢?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以下整理出爸爸媽媽和長輩最常見的疑惑,並請專家一一解說分析。 Q1:寵物會不會讓寶寶過敏? 父母不過敏,寶寶機率小 :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過敏是一種遺傳性的症狀,如果夫妻雙方家族都沒有嚴重的過敏史,如氣喘、異味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寶寶出生後能夠繼續飼養寵物這個大前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剩下的就是一些細部的配套措施和注意事項,需要爸爸媽媽多加注意。
即便爸爸媽媽有過敏體質,也要先確認過敏原是否與動物皮毛有關,若真是對寵物過敏,通常這樣的家庭也不太可能養寵物,如果過敏原與寵物無關,只是和氣候變化、塵螨、黴菌、花粉…等其他過敏原有關,就不需要擔心。 胎兒期即開始適應寵物 : 明佳動物醫院獸醫師鄭宇光也指出,最新研究顯示,家裡有飼養寵物的寶寶,長大後反而不容易過敏,因為寶寶從胎兒時期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天天藉由母體接觸到寵物,出生後通常已能適應。除非先前沒有飼養,寶寶出生後才突然養寵物,過敏的可能性就比較高。 可保留臍帶血測過敏原 : 如果還是不放心,潘俊伸醫師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剛出生時,留下寶寶的臍帶血,做過敏原檢測。這裡所說的「保留臍帶血」,並非指將寶寶的臍帶血存入臍帶血銀行,只是在生產前先告知婦產科醫師,待寶寶一出生即抽取臍帶血馬上做檢驗,不同於昂貴的「保存臍帶血」,保留臍帶血檢驗僅需自費800~900元左右。 檢驗結果若為陰性,就不用過於擔心寶寶與寵物相處的過敏問題,可以先維持現狀。待寶寶2、3歲以後,若有過敏症狀出現,建議再重新抽血檢驗並與醫師討論。 寵物掉毛 :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公關企劃組長吳明青認為,很多爸爸媽媽擔心寵物掉毛會引發孩子過敏,但寵物掉毛問題和飼主本身的衛生習慣及對寵物的用心程度有關,一個優質的飼主應該設法將寵物掉毛問題降到最低。 事實上,寵物掉毛牽涉到許多因素,如飼料品質太差、洗毛精化學成份過於刺激…等,造成寵物皮膚不健康,季節變換也可能產生過度時期的大量脫毛現象,飼主只要找出掉毛原因,對症下藥,這些問題其實都很容易解決。 其實,只要定期為寵物洗澡,保持寵物本身的乾淨整潔,寵物身上就不會夾帶很多灰塵、塵螨,每天為寵物梳毛也能大大減少四處掉毛的情況,如此一來,寶寶因寵物而過敏的可能性就會降到最低。 Q2:寵物的臭味會不會讓寶寶不舒服? 寶寶嗅覺不敏銳 : 潘俊伸醫師表示,味道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是不太會有影響的,因為寶寶的嗅覺發展較晚,大約在1~2歲才會發育成熟,所以怕臭味影響到寶寶的作息或心理狀態是多慮了。 鄭宇光醫師也認為,除非臭味真的很刺鼻,嚴重到讓寶寶想打噴嚏,否則基本上對寶寶的健康是無害的,反倒是嗅覺較為靈敏的大人,可能會先受不了,影響生活品質。 只要有心,臭味不會產生 : 寵物有臭味,是主人的責任!吳明青組長指出,當寵物產生臭味,主人必須找出原因,如:寵物的便溺空間是否太小、清洗整理頻率是否太低…等,以養貓為例,貓砂盆如果天天清理,基本上不太會有味道,如果覺得用凝結砂除臭效果不好,可以改用水晶砂、木屑砂,或加入除臭劑。只要有心,你可以透過各種工具來讓臭味不致產生。 如果臭味來自於寵物本身的體質、食物種類或疾病(如皮膚病)…等因素,爸爸媽媽可以尋求獸醫師的協助,設法改善、治療。 Q3:寵物會傳染疾病給寶寶嗎? 寵物越健康,寶寶越安全 : 鄭宇光醫師指出,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爸爸媽媽只要把寵物的健康照顧好,寵物就不會傳染疾病給寶寶,況且,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不只會傳染寶寶,還會傳染給大人,因此,平時就要做好寵物的疾病防疫計畫,如定期施打預防針、給予驅蟲藥及消滅外寄生蟲的存在…等工作,不是只有寶寶出生後才要注意喔! 外出寵物需防跳蚤、壁虱 : 吳明青組長也表示,有部分人畜共通疾病是經由寄生蟲為媒介所傳染,如果寵物一直養在家裡,主人平時也積極維持家裡的衛生環境的話,比較少有這類問題,若寵物經常在外活動、到草叢多的地方玩耍,難免會帶回跳蚤、壁虱等寄生蟲,爸爸媽媽平時除了定期幫寵物洗澡、除蟲,也要檢查寵物的皮膚、觀察牠們是否常有搔癢的動作,若發現此類寄生蟲應請教醫師,給予藥浴或滴劑(如:蚤不到、蚤安)治療,除此之外,也要徹底打掃居家環境,定期消毒,把寄生蟲、細菌或病毒通通徹底趕出家門! 常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 有哪些疾病是會藉由寵物傳染給寶寶的呢?以下介紹幾種目前台灣較常見、和寵物較為相關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及預防方式: a. 弓漿蟲症 : 感染途徑 : 弓漿蟲是一種寄生蟲,喜以貓咪為宿主,較容易在流浪貓身上發現。因弓漿蟲會躲藏在生肉中,若貓咪在外補食野鼠、或食用生肉,則容易感染。受感染的貓咪會經由糞便接觸傳染給人類。但貓咪並非唯一感染途徑,人類也會因食用生肉(如生魚片)而直接感染。 寶寶感染症狀 : 1.一般人感染弓漿蟲不會有特別嚴重的症狀,抵抗力較差者會有疲倦、肌肉酸痛、發燒、淋巴節腫大等症狀。 2.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孕婦若感染弓漿蟲則可能有較嚴重的後果,可能導致胎兒有先天性疾病、流產及早產。 預防方式 : 1.避免讓貓咪吃生肉或在外補食野鼠。 2.帶貓咪至醫院抽血檢查是否感染弓漿蟲。 3.懷孕期勿食生肉,切過生食的鉆板、刀具勿與熟食混用。 4.懷孕期清理貓砂需戴手套,或請他人代勞。 b. 萊姆病 : 感染途徑 : 壁蝨吸了感染伯氏疏螺旋體菌的動物血液,再叮咬寶寶而感染。通常,流浪狗、貓的身上較易帶有這種細菌。 寶寶感染症狀 : 1.被壁蝨叮咬的皮膚一開始會出現疹子。 2.若不加以治療,則進一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臟,出現頭痛、頸部酸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症狀。 3.最後,將造成慢性關節炎和神經系統不正常現象。 預防方式 : 1.為家中寵物注射預防針,可有效避免感染。 2.保持環境清潔,預防壁蝨滋生。 3.若發現寵物或寶寶被壁蝨叮咬,應盡速將壁虱以衛生紙包覆、拔下,沖入馬桶。 c. 鉤端螺旋體症 : 感染途徑 :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細菌,通常藉由野鼠傳染,若寵物在外抓食野鼠則易感染。寵物感染後會經由尿液的接觸傳染給寶寶。 寶寶感染症狀 : 患者通常呈現高燒、畏寒、頭痛、眼結膜充血、筋骨痠痛、食欲不振、噁心以及嘔吐、淋巴腺腫大等症狀。 預防方式 : 1.為寵物施打疫苗,可有效預防。 2.避免寵物外出時捕食、玩弄野鼠。 3.維持家中環境整潔、定期消毒,接觸寵物後以肥皂洗手再進食。 d. 貓抓熱 : 感染途徑 : 因貓咪的爪子和口腔中帶有細菌,被抓傷或咬傷時可能感染,細菌會由傷口進入血液,循環至全身。 寶寶感染症狀 : 出現發燒、倦怠、全身疼痛、嘔吐、胃部痙攣、局部淋巴腺腫大等症狀。 預防方式 : 1.避免幼兒被貓咪抓傷,應保持適當距離,勿讓幼童與貓咪單獨相處。 2. 若是被抓傷或咬傷,要立即用肥皂、溫水完全沖洗傷口,並蓋住傷口保持乾淨,若有不適則需就醫。 e. 皮膚病 : 感染途徑 : 因黴菌、寄生蟲、細菌感染…等因素,造成寵物皮膚疾病,可能藉由接觸傳染給寶寶。 寶寶感染症狀 : 長疹子、搔癢、脫毛、皮屑多、發炎…等皮膚症狀。 預防方式 : 1.家中環境需經常除濕,保持乾爽。 2.定期為寵物洗澡,洗完澡需吹乾毛髮。 3.若寵物感染皮膚病,需儘快治療,治癒前請先隔離,勿與寶寶接觸。 Q4:寵物有可能攻擊寶寶嗎? 寵物的攻擊行為 : 寵物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有攻擊行為?鄭宇光醫師表示,寵物在3種情況下可能攻擊: 1.吃東西的時候,伸手搶牠的食物,可能被攻擊; 2.感覺地盤被侵犯,比方說伸手進入牠的小天地(如:狗屋)裡,強行抓牠出來; 3.年紀大了,腦部退化,以致於行為改變,可能認不得主人,而有攻擊行為;適當給予一些抗憂鬱、安定神經的藥物即可改善。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與社會發展協會秘書長莊瑩珍也為大家解釋3種不同的寵物攻擊行為: 1. 狩獵攻擊 : 6個月以下小嬰兒的動作,對某些動物來說,非常類似自然界中的獵物,因為他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告訴外界:「我是沒有抵抗能力的。」,有時可能引發動物的狩獵本能。直到寶寶學會坐起來,看起來不再那麼像獵物之後,受到狩獵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許多。 2. 疼痛攻擊 : 當寶寶到了會抓、握的年紀,可能會對寵物做一些讓牠們不舒服的舉動,如:拉尾巴、扯毛…等,寵物可能因此嚇一跳,因疼痛而有攻擊行為。 3. 恐懼攻擊 : 因先前與幼童相處的不愉快經驗,對幼童心生恐懼,以致於雖然寶寶並未動手,但當寶寶靠近寵物,或將牠逼至角落時,寵物就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父母陪伴,給予機會教育 : 鄭宇光醫師表示,寵物行為觀察的部份,是特別需要被重視的,因為這不像寵物健康管理或整理環境一樣,只要平時做好就可以安心,屬於比較難以預料的領域。但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攻擊行為,發生的機率其實都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因為一般養在家中的寵物都很乖巧,真的具有強烈攻擊性的寵物,通常也不會養到家裡有了寶寶才出現問題,爸爸媽媽只要注意一個重點,就是不要讓寵物和寶寶離開你的視線單獨相處,那麼這些問題就不太容易發生。 此外,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情境,爸爸媽媽透過阻止雙方不當行為的過程,可以一面教導孩子愛護動物的觀念,一面培養寵物尊重小主人的習慣,相信將來寶寶和寵物的相處一定會越來越安全、融洽。 寶寶與寵物的共存之道 : 在看完以上4大常見疑慮及分析之後,家長是否對於同時照顧好寶寶與寵物多了一份信心呢?不過,要開開心心、平平安安的兼顧兩者,的確需要一些技巧與知識的幫助,以下將從各個面向探討寶寶和寵物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注意事項。 準備篇 寵物健康檢查與疾病防疫計畫 : 果先前沒有為寵物做好完善的健康檢查及預防針施打,別忘了在與寶寶相處前趕緊為寵物做好防疫措施唷!需要做的項目有: 1. 傳染病檢測 : 透過外觀檢查、血液生化檢驗與糞便檢驗等項目,徹底了解寵物身上是否具有各種可能傳染人畜共通疾病的外寄生蟲(如跳蚤、壁虱)、內寄生蟲(蛔蟲、心絲蟲、弓漿蟲)、細菌與病毒,如果有,在治療痊癒前,寵物必須與寶寶暫做隔離。 2. 預防針與驅蟲藥 : 把寵物預防針手冊與驅蟲紀錄找出來,檢查是否有遺漏的項目需要補足,日後都要按時帶寵物至獸醫院施打預防針與服藥。此外,關於寄生蟲的預防,每個月還可以給予滴劑(如蚤不到、寵愛),滴在寵物脖子後方,對跳蚤、壁虱等多數寄生蟲能有1個月的防禦效果,非常方便。 培養寵物對寶寶的好感 : 莊瑩珍老師表示,爸爸媽媽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寵物對新成員的焦慮,幫助寵物更快適應寶寶的存在: 1. 讓寵物聞一聞寶寶的衣服、床,讓牠知道以後家裡多了這些屬於寶寶的物品,但不要讓牠睡在上面,以為這些是牠的東西。 2. 寵物總是會對家裡的新成員感到好奇,若一昧的隔絕,或表現得神神祕秘,反而會使寵物更加躁動不安,不妨讓寵物聞一聞小主人身上的氣味,若寵物表現得安靜、溫和,別忘了給牠一些獎勵,可以馬上餵食牠喜愛的食物,讓牠把小主人和美好的感覺聯想在一起。 3. 不要因為小寶寶的出現而嚴重影響了寵物的福利,否則寵物也會有類似「吃醋」的反應,即便由其他家人代勞,也要維持狗狗每天固定的運動量,至於貓咪,雖然不需要戶外活動,但主人最好也能每天抽出5分鐘,在不被其他事情打擾的情況下,好好陪伴牠,可以為牠梳毛、或陪牠玩逗貓棒,讓牠瞭解自己並沒有失去主人的關愛。 狗狗每天建議運動量: 5kg以下 : 30分鐘以上 5 - 15kg : 1小時以上 15 - 25kg : 1.5小時以上 25kg以上 : 2小時以上 相處篇 在做好萬全準備之後,爸爸媽媽一定很期待寵物和寶寶能夠相處融洽,但又不免感到疑惑,隨著寶寶發展的腳步,在各個階段和寵物的相處上,有哪些必須特別注意的事項呢? 0~6個月的寶寶 : •舉動太像獵物,容易引發寵物的狩獵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格外小心,勿讓寶寶離開視線範圍與寵物獨處,或者必須將寶寶放置於寵物搆不到的地方。 •貓咪屬於3度空間活動的動物,為避免其跳上嬰兒床踩傷寶寶,嬰兒床最好加裝蚊帳,包覆起來。 •6個月前的小寶寶,睡眠時間較不穩定,最好在寶寶睡覺時,將狗狗隔離至其他房間,避免突然的吠叫聲將寶寶驚醒,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6個月~1歲半的寶寶 : •在這個時期,許多寶寶可能已經不肯睡嬰兒床,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在床上,此時最好不要讓寵物和大家同房睡覺,否則大人睡著後,寶寶會處於無人看顧的情況。 •寵物有時會出現類似取暖、依偎在寶寶身旁的行為,這種行為雖出於善意,卻可能不小心造成寶寶窒息,在寶寶還很小時,最好不要養成牠們這樣的習慣。 •此階段寶寶開始與週遭環境互動,且充滿好奇心,可能會有抓扯寵物毛髮、尾巴的行為出現,爸爸媽媽需隨時在旁制止這樣的舉動,以免寵物因疼痛而攻擊寶寶。 •這個時期的寶寶處於學爬學走的階段,在大人在場的情況下,不妨讓寵物陪伴寶寶一起爬行、學走路,因為寵物往往能夠刺激寶寶多爬、多走。不過,在此同時也必須特別注意維持地板的清潔衛生,當寶寶累了,坐下休息時,經常伴隨將手或身邊東西塞進嘴裡的動作,爸爸媽媽最好先帶寶寶去洗洗手。 •若家中寵物體型較大,需注意避免寵物在與寶寶互動時不小心撞傷、踩傷或壓傷寶寶。 1歲半~2歲半的寶寶 : •此時寶寶已會走路、奔跑,必須避免寶寶和寵物玩奔跑、追逐的遊戲,以免引發寵物的狩獵攻擊行為。 •此階段寶寶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發展較為成熟,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可以開始為他們規劃一些和寵物培養感情的活動,如:讓寶寶拿零食餵食寵物,增進彼此的關係。 •寶寶雖然會走路、跑跳,但還不善於觀察寵物的喜怒哀樂,容易做出激怒寵物的行為,而且他們也不懂得如何防禦、保護自己,最好還是別讓他們與寵物單獨相處。 •寶寶和寵物待在同一個活動空間的時間越來越長,在雙方玩具的選購上需特別注意,寶寶的玩具最好能和狗狗的玩具差別很大,彼此較能辨識,不會有搶對方玩具的情況發生。 2歲半以上的寶寶 : •寶寶慢慢能夠懂事,爸爸媽媽可以開始教導他們愛護、尊重寵物的觀念,及對待寵物的正確方式,如輕聲細語的說話、溫柔的動作。 •為寶寶說一些關於寵物的故事,讓他們藉由故事學習如何與寵物相處。 •在寶寶的能力範圍內,適度的讓他們參與寵物的照顧行為,如幫狗狗蓋被子、餵食、搔癢,爸爸媽媽在照顧寵物上也要以身作則,對寵物有愛心、耐心和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寶寶正是看著父母的背影,學習對待另一個生命的方式。 清潔篇 環境清理部份 : 1. 常打掃,勤消毒 : 鄭宇光醫師表示,除了經常打掃環境,更要重視消毒,因為飼養寵物的家庭比一般家庭更容易滋生跳蚤、壁虱等寄生蟲。用漂白水稀釋消毒,對於寶寶和寵物的肌膚過於刺激,吃到或舔到時亦有中毒危險,爸爸媽媽可以在寵物店或獸醫院購買寵物專用消毒劑取代,添加在水裡清理環境,較為安全。此外,寵物的排泄物也必須馬上處理,貓砂盆也要每天清理,以免細菌孳生。 吳明青組長建議,清洗衣物時可以選擇有制菌效果的洗衣精,洗過後放置於陽光下曝曬或烘乾,可消除塵螨、黴菌。家裡的枕套、被單和床罩也要經常清洗、消毒。 2. 準備空氣清靜機與除濕機 : 潘俊伸醫師指出,以台灣來說,最大的過敏原還是塵螨,塵螨喜歡溼度高的環境,所以家裡最好能有一台除濕機,把溼度設定在55%左右,維持一定的乾爽性,可有效抑制塵螨的生存。 此外,空氣清靜機也很重要,它可以過濾空氣中的灰塵及寵物毛髮,增加環境的舒適度,不過,吳明青組長也提醒爸爸媽媽,空氣清靜機的濾心一定要定期更換,否則反倒成為塵螨、細菌孳生的溫床,用了比不用更糟糕。 寵物打理部份 1. 每天幫寵物梳毛 : 針對寵物掉毛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問題,莊瑩珍老師建議,飼主應每天幫寵物梳毛,將快要脫落的毛髮梳理下來,可以有效減少飄散在空氣中或散落地板的寵物毛髮。 2. 進入夏天前剃毛 : 吳明青組長表示,寵物在進入夏天前會有大量脫毛的情況發生,就像脫外套一樣,若擔心影響環境整潔,可考慮將寵物的毛剃短一點,但最好不要完全剃光,否則寵物的皮膚在完全失去保護的情況下,可能因被蟲子叮咬或陽光直射而產生問題,如起疹子、搔癢。 3. 定期幫寵物洗澡、剪指甲 : 狗狗最好能每星期洗澡一次,貓咪則每個月洗澡一次,此外,因寶寶的皮膚較為細嫩,爸爸媽媽需經常幫寵物修剪指甲,以避免寵物不慎抓傷寶寶。 4. 訓練寵物定點如廁 : 最好能夠訓練寵物在固定地點上廁所(如:浴室報紙上),或養成在室外上廁所的習慣,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在家中直接接觸到寵物的排泄物,對環境衛生有很大的幫助。 5. 為寵物結紮 : 鄭宇光醫師建議,寵物在發情期可能也會給環境製造一些髒亂,如公狗的龜頭包皮炎,會流膿滴在地上,母狗在發情時也會有落紅的現象,必須不停清理,飼主可以考慮為寵物結紮,不但能夠解決環境問題,還能預防一些寵物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一舉數得。 個人衛生部份 不論是寶寶還是大人,和寵物互動後,必須以肥皂洗手再進食,清理排泄物時最好也能帶上手套,清理後同樣需以肥皂洗手。 寵物陪伴的好處 : 在寵物的陪伴下長大,對寶寶可是有許多好處喔!究竟是哪些好處呢?爸爸媽媽可要仔細的瞧一瞧。 培養孩子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 吳明青組長指出,一般家裡沒有飼養寵物的孩子,單純處於一種「被照顧者」的身份,相較之下,飼養寵物的孩子有了一個可以照顧的對象,多了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在飼養寵物的過程裡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讓他們學習如何照顧、保護別人,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降低孩子的精神壓力 : 莊瑩珍老師指出,許多研究顯示,人在撫摸寵物時能夠放鬆心情,心跳會減緩,血壓也跟著降低,此外,寵物常不自覺的做出一些非常可愛的舉動(如:追自己的尾巴、想跳高卻滑倒),孩子時常會被逗得很開心,自然能夠減輕他們的精神壓力,壓力減輕,免疫力也會跟著提升。 增加孩子的活動量 : 孩子並不像成人一樣,有定期運動的意識,如果叫他們自己去跑步,他們一定會覺得很無聊而不願意,在寵物的陪伴下,可以讓活動變成一種遊樂,藉由跟寵物一起散步、玩耍、跑跑跳跳,無形中也提升了孩子的活動量,進而促進孩子全身肌肉與心肺功能的發展。 寵物養或不養? 看完本篇文章,你的決定是什麼呢?在這個議題上,爸爸媽媽或許應該先釐清自己對於寵物的態度是什麼。如果把牠當成孩子、家人,自然不會輕易的想放棄牠;但如果真的只把牠當成一件「寵物」,就像一台車子一樣,當牠成為生活中的不便時,理所當然就會想把牠處理掉。很多人因為寶寶的誕生而送走寵物,但捫心自問,真的是因為寶寶才想送走牠嗎?還是寶寶只是一個很好的藉口,其實是自己對寵物懶了、倦了、膩了,所以直接放棄一切為牠努力、為牠辯護的機會? 請再仔細想想吧,或許,送走牠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決定,寵物的存在,不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應該都是正面大於負面的,只要照顧得當,寶寶也沒有特殊適應問題,寵物和寶寶是可以快樂健康的共存共處的,不需要在寶寶一出生,問題尚未形成之前,就開始計畫如何把寵物送走,如果有任何疑慮,也可以先請教兒科醫師、獸醫師或寵物行為訓練師,尋求幫助。 然而,原本沒有飼養寵物的家庭,也不要因為聽說寵物對寶寶有多好,就刻意在寶寶出生後馬上飼養一隻寵物,這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為照顧小寶寶還是爸比媽咪的第一要務,更何況寵物對新環境的適應需要時間,如果是幼仔,更像另一個小寶寶一樣需要費心照顧,建議爸比媽咪,還是先過好眼前這關,等孩子大一點再考慮飼養新寵物吧! 潘俊伸 現職: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 鄭宇光 現職:明佳動物醫院獸醫師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 經歷:古亭動物醫院獸醫師 莊瑩珍 現職: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與社會發展協會秘書長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畢業 經歷:犬隻行為諮商師 【狗狗親子教室】資深講師 美國伴侶動物協會認證諮商師 吳明青 現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公關企劃組長 經歷:動物保護志工銀行培訓計畫講師 "
0 評論
發表回覆。 |
|